当前位置:首页 >>首页 > 儒商文化正文

论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“双轮驱动”战略

www.chinarushang.cn  中国儒商  作者:杜蕊

导读

文化创新、科技创新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提出,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,北京深化改革开放、迎对现实挑战、建设和谐首都的一个新宣示。它立足于我国现代化进程,结合首都资源禀赋、比较优势、阶段特性,依托先进技术基础和科技创新经验,利用奥运后迅速汲取的全球交往能力和影响,扩大规模效应、后发效应、整合效应,实现从资源到权力的转化,提升首都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。实施这一战略,对履行首都城市的服务使命,探索中心城市的文化命题,构建智慧城市的文化版图,建立文化建设的北京表达,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和深远影响。

 

新世纪以来北京最耀眼、最宏大、最深刻的文化事件,无疑是举办“无与伦比”的奥运会、残奥会,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,展示了文化与科技结合、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结合的巨大魅力,标志着首都文化发展跃上新平台。今天,站在新的起点上,如何以新的文化盛宴聚焦注意力,引领新潮流,历史性地提上了议程,社会期待北京浓墨重彩地书写奥运盛会后新的一笔。

这一笔是什么?怎么写好这一笔?需要紧紧把握北京的新定位、新使命和新特征。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和正在形成的国家创新中心。这一功能定位,是首都的责任与义务。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宏图看,北京应发挥三大作用,即: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支撑作用,在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,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示范作用。从首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,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,北京“文化经济方兴未艾”,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三,消费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。因而,精心设计一项符合北京资源禀赋、比较优势,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,更多依靠创新驱动,体现北京特性,发挥示范作用的战略,十分迫切地摆上了重大议程。这个战略就是文化创新、科技创新“双轮驱动”战略。

一、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提出

2012629日,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,在2020年率先形成文化创新、科技创新“双轮驱动”发展格局,初步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。

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北京的要求与北京市委十届十次全会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联系起来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北京确立“双轮驱动”战略,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产物。这是我们审视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第一个纬度,即这是战略的提出和实践,是要通过发挥北京自身示范的结构性效应,引领文化强国建设。它要求首善之区北京不失时机地继续深化改革创新,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、科技生产力,促进首都协调可持续发展,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新鲜经验,起好示范作用。

审视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第二个纬度,是北京奥运精神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。北京奥运会后,“人文、科技、绿色”理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,即“人文北京、科技北京、绿色北京”战略(这同时也是北京“十一五”圆满完成和“新北京、新奥运”战略构想全面实现的重要标志)。2011121日,市人大批准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》,提出率先形成两个格局:一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,一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;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重申“一个战略、两个格局”(但在表述上把“创新驱动”修订为“科技创新、文化创新‘双轮驱动’”)。

审视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第三个纬度,是北京中关村实践经验和成果的文化移植、转化与运用。近二十年来,我国提出和实践的“创新驱动”,侧重于科技进步,而且往往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相结合。过去北京利用科教资源、人才资源优势,依靠决策层的战略远见和管理层的有效执行,率先成为科技领域改革创新的特区(不同于深圳经济特区),中关村升级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推进先行先试,创造新鲜经验,对落实国家战略和引领全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篇,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问题的重要性日渐凸显,利用和把握北京文化资源与创造活力,增强首都发展的实力和竞争力,成为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发展的重大抉择。北京坚决果断地把文化创新抬升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地位,而且放在科技之前,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,目的是将中关村二十年的实践及其先行先试探索,经过改造优化后运用于文化领域,特别是在生产力和制度建设层面,为首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获得一个协调发展的加速度。

从以上纬度审视“双轮驱动”战略,我们需要注意三个问题。

一是从社会生产力看,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内化其中,实施“双轮驱动”战略是与解决北京当前十分棘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(即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)紧密相连的,它本身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。

二是从文化示范性看,中央要求北京发挥示范作用,再次确认北京城市的文化中心功能,而不是别的功能。因此,北京的“示范”,不能游离于文化,游离于科技。这个“示范”,包涵文化的经济属性部分(文化产业),但又是超越经济层面的。

三是从战略优先性看,文化创新应放在科技创新之前。此前“人文北京”摆在“科技北京”之前,现在文化创新摆在科技创新之前,合乎文理、情理,尤其是从强调做深、做强、做大文化创新上看,把文化创新放在科技创新之前,更能体现北京新的战略意图。更何况,北京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是既有的,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战略定位和核心功能则是最近明确的。

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没有经济中心,这一点应格外注意。以“十二五”第三年为例,初步核算,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.95万亿元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.5万美元,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661亿元,这是北京的经济硬实力。但是,我们也应看到,北京现阶段面临的环境、交通问题,或多或少是发展经济带来的,过去的发展证明是不可持续的,因此才有了以首钢搬迁为鲜明标志的产业更新。

二、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内涵

新世纪北京进入“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十年”,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实施承担着独特的责任。这些责任已为2011年《先进之都意见》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予以规划和确认。

首先,建设全国文化中心,现阶段至少包括创意培育、精品创作、人才培养、要素配置、信息传播、交流展示等。北京实施“双轮驱动”战略,应着力推进上述工作,强化以此为重要内容的文化中心功能。这是首都文化融合式、内涵式、集约化、品牌化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关注。

其次,发挥文化中心作用,现阶段至少包括表率引领、辐射带动、提升驱动、桥梁纽带、荟萃集聚等。北京实施“双轮驱动”战略,应着力推进上述工作,塑造高品位、大气魄的城市文化。这是北京对内集聚、向外辐射并构建中国同心圆的魅力所系。

第三,推进文化科技融合,现阶段应加强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,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。《先进之都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工程”,这是北京深化文化科技融合的组织保障,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自觉行动。

第四,协同事业产业发展,现阶段北京应深化改革开放、负起文化“体制机制创新策源地”的重要责任。增强首都文化的创造活力,是提升城市文化实力和竞争力、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的关键。现阶段北京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,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配合不够,还没有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意、支持创造、激发创新的良好体制机制条件。实施“双轮驱动”战略,应缜密设计和系统开展先行先试,建立健全有利于多出精品、多出人才、多出效益的体制机制,培育创造有利于优秀文化生成的环境土壤,这是活力之源。

由上述“中心”、“作用”、“融合”、“协同”四种责任,我们可以感知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长期性、系统性、根本性的影响,它们将有力地改善首都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生产效能。置身首都发展的历史纵深,综合三个纬度、四种责任,我们认为,北京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内涵是:以全球视野,立足我国现代化进程,结合首都资源禀赋、比较优势、阶段特性,依托先进技术基础和科技创新经验,利用奥运后迅速汲取的全球交往能力,扩大规模效应、后发效应、整合效应,实现从资源到权力的转化,提升首都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。

三、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未来

北京市以战略远见,将“双轮驱动”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显著位置。实施“双轮驱动”战略,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支撑,是发挥示范作用和建设文化之都的动力,是实现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(短期)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、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(长期)目标的途径。

(一)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实施,将更好地体现首都的“四个服务”(即: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,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,为国家教育、科技、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,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),发挥山巅之城效应,嵌入并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。

一是深化国家战略布局。国家战略就是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、可持续发展“三大战略”;总体布局,就是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“五位一体”。“双轮驱动”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、破解发展难题,实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。

二是健全国家制度体系。“双轮驱动”有利于推动落实国家文化改革发展部署,构建系统完备、科学规范、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。

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。这个转变,是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,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优化结构、拓展深度,增强首都城市的长期发展后劲。从首都经济内涵看,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实现,有助于提升以文化和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品质。实施这一战略,推进文化科技融合,是改造传统文化业态的必由之路,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主要途径,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基础。

(二)“双轮驱动”战略的实施,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推动解决首都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,增强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魅力。

一是巩固文化发展成果。近二十年来北京以远见卓识、非常之举,加快文化改革发展,较好地缓解并部分解决了长期困扰首都文化建设的难题。1996年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,首都文化建设的“一个根本问题”是,文化发展在整个首都城市发展中应当处于什么位置?“两个关键问题”,一是发展壮大北京文化产业,为首都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;一是理顺首都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,结束条条块块自成系统、各行其是的分散建设局面。北京不断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,以2011年《先进之都意见》和2014年《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》为标志,迈出实质性步伐,取得卓越成果。如何巩固、拓展、深化,获得更大的文化改革发展红利,仍需加倍努力。

二是开辟文化建设新路。现阶段首都文化建设处于“关键时期”、“攻坚时期”,应不忘本来,把握未来,主动迎对,推动解决首都文化发展的新问题,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。以十余年前北京文化研究者的逻辑,今天,文化建设的“一个根本问题”是,首都文化在整个国家战略中处于什么位置?“两个关键问题”:一是在文化发展与改革中如何实现有效激励,以提升创造能力和自生能力,把北京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(从当代文化创造视角看,首都文化是创新型城市的文化);一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找到汇合点,以实现柔软地承续和创意利用,把北京建设成为文明型都市(从古都文化根基视角看,首都文化是文明型都市的文化)。问题的解决和道路的开拓,都需要特别的措施、特别的政策。

     四、结 语

“双轮驱动”战略提出以来,不仅文化部门、科技部门,其他很多部门也都参与其中,他们或是呈现一种联合行动,或是展示一种文化情怀,但都揭示一个新的方向,那就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“北京表达”。它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。

一是世界著名古都的身份是北京最可宝贵的资源,北京应珍视历史文化名城遗产,挖掘文化内涵,提炼文化元素,与现代文化建设融合,彰显文化品格(古老而又现代、独特而又开放、辉煌而又朴素),塑造首都北京的新文化形象。

二是文化强国须有文化强市,北京应有战略远见,勇于承担首都责任和义务,特别是作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对内凝聚、对外辐射职能,把大国之都的精神气象散播天下、开花结果,使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充分发挥。

三是改革开放已经迈入新阶段,北京文化发展和改革应置身社会大系统,不论是深化文化改革,还是增强文化活力,都应结合首都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问题,以卓越的创造,促进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。

四是利用新技术拓展文化新的纬度空间,北京应抢抓历史机遇,适应技术变革,更新文化观念,促进融合发展,应对新的挑战,扩大国内新兴文化市场的北京影响力,并努力推动文化机构进一步走向海外。

五是依托国内文化市场规模优势,加强战略协调,联合区域性行为主体,共同应对文化输入,以市场准入换标准、立标准,增强我国参与国际文化标准制定的能力,提升中华文化的话语权。

六是调动民间智慧、草根力量,利用新技术传播优势,推介中国思想、中国文化、中国作品、中国人物,增进我国人民参与全球交往的能力,为促进世界文明对话、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建设和谐世界贡献北京力量。

作者简介:杜蕊,《前线》杂志社编辑、记者